欢迎访问开云平台登录入口 平台,您是第529555位访客
当前位置 : 首页/ 行业资讯

参与·见证·成长 一起向未来

分享

分享到:

发表于:2022-02-19 浏览量: 985 来源: 中国煤炭报
摘要:参与·见证·成长 一起向未来

编者按:

人勤春来早,大干正当时。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煤炭人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改革发展,见证了煤炭行业变革、企业进步的无数瞬间。他们勤劳、努力、拼搏,在推动行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成长。新的一年,他们带着期盼投入到新征程,期望收获更美好的明天。

陕煤集团榆北煤业小保当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征:

智能化开采挺起保供脊梁

面对跌宕起伏的市场环境,陕煤集团克服重重困难,2021年煤炭产销量均突破2亿吨大关。春节长假期间,实现煤炭产量272万吨、煤炭销量296万吨。这其中也有我们小保当公司所有职工的努力。

2021年,我们公司累计向“两湖一江”等地发运煤炭1360万吨,同时优先确保铁路供应,坚持按照“长协价”,销售占比达到了70%以上。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保供任务艰巨的难题,我们一方面积极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另一方面积极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比如生产中遇到的地质问题,销售运输中遇到的天气问题等。

为克服2米中厚煤层开采难题,我们充分调研、分析,率先完成了全国首套“450米高度智能化超长工作面”工业性试验。该试验的成功使小保当公司实现了“一面一人千万吨”的目标。这是一项创举。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综采工作面仅需1人操作管理,就能实现年产千万吨的目标。如今,该工作面以每分钟15米至18米的速度高效截割;三角煤截割也实现了智能化,单班7人作业已成常态,为我国2米以下煤层开采创新了一种思路、提供了一套方案。

榆林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小保当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昼夜温差大、多风、极寒也对保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21年11月初,一夜间降雪量就达到了10厘米。为了不让“运输卡住保供的脖子”,我们连夜组织清雪清障,不到12小时就恢复了公路交通,同时积极配合铁路物流集团,在大雪突袭的两天,小保当车站依然完成装车17列,运输煤炭6.4万吨。经过小保当全体职工不懈努力,确保了按时、保质、稳价,出色地完成了保供任务。

今年,我们将加快智慧园区、智能矿井建设,让智慧化开采在抗疫保供稳价中“亮剑”。(梅方义 汪琳 李泽林整理)

华阳集团气凝胶科创城运营部主管张小平:

新材料推广在路上

2020年5月,阳煤集团气凝胶科创城成立,我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加入到新材料转型发展的战线当中。现在,我担任运营部主管,具体负责公司(园区)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品牌建设、招投标管理等工作。

去年4月,在雄安举办的第五届雄安城市建设及绿色建筑博览会暨第五届雄安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材展览会上,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华阳新材料展厅在展览会开幕式当日上午9点正式亮相。当时,我抱着推广华阳新材料品牌、提升公司影响力的目的,没想到广大观展客商对气凝胶和石墨烯产品非常感兴趣,有听说过的、有了解的、有熟悉的、还有使用体验过的。开展后,咨询的、听讲解的、看实验演示的、拉着工作人员讨论技术细节的,一时间我们100多平方米的展区里客户熙熙攘攘,真有些应接不暇。

到下午闭馆时,为此次展会准备的300套宣传册和气凝胶、石墨烯样品全部被热情的客商领取一空。幸好各类物资携带充足,才满足3天的展会需求。从那之后,我们每次参加大型展会、推广会,一定会在原定计划的基础上,多备50套至100套展品应急。

去年,我参与了华阳新材料品牌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2大类27种商品的商标注册证。参与设计科创城广告宣传片6篇,并在山西卫视黄金时段进行投放。组织设计改进公司和新材料各类产品宣传册共11版。组织和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博览会、交流会、专题推介会共20余次,代表科创城和华阳新材料集团进行市场推广活动,累计发放各类产品样品1000多个、推广手册6万余册。回想过去的一年,我感觉很充实。

如今,我们的新材料事业起步了。我有幸作为华阳集团转型发展的践行者和见证者,感到无比自豪。未来,新材料的推广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将在这条战线上继续努力。(任志青整理)

晋能控股装备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刘宏杰:

亲历“超级大脑”的诞生

2021年,我参与了晋能控股集团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组建。它是晋能控股与华为等公司强强联手在山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打造的AI科研、AI数字经济和产业生态的标杆,是全煤领域首个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该计算中心用地近8000平方米,从2021年6月初动工开挖地基到8月11日首箱吊装完成,再到8月21日尾箱吊装完成,不到90天的时间我们的所有计算设备完成了进场工作。

高效的配套工程背后是无数技术工人的艰辛付出,尤其是在后期绿化土回填、浇筑沥青路、铺设玻璃幕墙期间赶上了雨季,很多时候都是冒雨作业,很多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四个小时,忙得连吃饭时间都没有。

该计算中心的外部建设追求极简绿色,内部设施则坚持全部的“中国智造”。该计算中心采用昇腾和鲲鹏为核心的国产自主可控技术路线,主可提供20PFlops(FP16)算力的人工智能子系统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换句话说每秒钟计算速度达2亿亿次,相当于2万台电脑同时进行运算。

为了让该计算中心这个“超级大脑”高效运转,我们选取了集团的塔山矿、同忻矿、寺河矿等为采撷样本和应用场景,在井下工作面配套安装视频序列采集器。他们就像是一双眼睛,同步采集工作面的掘进支护的视频和图片。

这些样本数据利用该计算中心的算力对算法模型进行反复训练和优化,之后再反馈到煤矿的信息化系统当中,就可以实时智能监控判断井下工作面的生产流程及人员作业行为的规范情况,进一步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和高效开采。

目前,我们在掘进作业序列、主运输系统异物检测、采掘装备5G智能远控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个矿井洗选的海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入该计算中心后,通过算法模型训练可以迅速计算出最优参数进行洗选,通过洗选工艺参数实时动态优化,每1000万吨原煤能多洗选出8万吨。

下一步,我们还将对海量的煤矿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利用好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煤矿全链条智能化建设提供硬件、技术和服务保障。

未来,我们还将构建智能煤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山西省由能源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吴玲整理)

徐矿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夏伯党:

搞科研就得多点冒险精神

2021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和一次抢修有关。一次,我得知徐矿集团所属哈密能源公司的井下采煤机出现了问题,就相约几位同事一起去该公司开展“大师送绝活”活动。

在井下现场,我们发现采煤机在割煤过程中走走停停,动作卡顿,说不上“坏”,但也不算“好”,着实令人头疼。

当时正值深冬,地方煤炭需求特别大,如果彻底停产检修,既耽误后续生产,又影响保供,是下下策;但如果放任不管,让机器“带病上岗”,恐怕问题会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的损失。

我们经过慎重商议,于次日一早跟随检修班再次下井,对采煤机里里外外进行“体检”,最终在电液控制阀阀组上找到了“病根”。

这种阀组是国外进口设备,内部构造十分精密,运行时对油脂清洁度要求特别高。井下环境复杂,工作人员在注油时不慎掺入了杂质,造成阀芯堵塞,因此才导致采煤机出现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从厂家购进备件或返厂维修,这样光路上来回就得三五天,不仅成本高,还会耽误生产;二是直接把损坏阀组拆下来,就地取材,自己改装。尽管我们之前都没见过这种型号的进口阀组,但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有价值的冒险。一方面,我们将损坏阀组拆下来后,送到地面上进行深度解剖,认真研究阀组的内部结构和各零件之间的连结方式,仔细观察油污沉积严重的地方,并将整个操作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我们根据损坏阀组的“病理分析报告”,从仓库里找来几种国内常见的片阀,改造出一个功能大致相当的临时阀组,到井下现场安装调试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天夜班,整个综采生产系统就恢复了正常。

这次抢修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给我的触动不小:在智能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搞科研的人应多一些冒险精神。

今年的“大师送绝活”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准备在培养职工的冒险精神上好好做做文章:通过加快建设“煤矿机电设备远程诊断+故障指导处理”系统,不断提高“智能化培训课程”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进一步做好“夏伯党大师讲堂”线上直播的前期筹备和后期回访工作,不断提高直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刘洋整理)

淮北矿业集团信湖煤矿调度指挥中心主管刘绍军:

让“技防”手段精准有效

2021年10月,我接到工作任务,完善单兵装备设计和要求,达到误差小于0.3米的人员精准定位。单兵装备指的是每个人随身携带通信、定位、摄像等工具的集约化统称,如智能矿灯。

当时,我们矿的单兵装备已经具备了音视频对讲、图片和视频拍摄并传输,调度呼叫,紧急报警,群组对讲等功能,但是人员定位是个短板,只能做到区域定位。比如,定位到轨道上山,人员具体位置还是要通过通信设备二次联系。

在开工前,我请来厂家给大家讲设备性能,拿来矿井的工程图,研究每台基站的布置位置。我带着技术骨干做出基站模型,然后下井走遍每一条巷道,把图上的基站位置与现场对比。通过测算,我们需要安装井下无线基站和基准定位基站等设备80余套,敷设主干线和支路光缆2万余米。

开始时,我预想到井下无线物联网基站安装难度远大于地面安装,但是随着工作的展开工作难点随之出现。霜降将至,地温高、湿度大,就是什么都不做光站着也能出一身汗,加上井深,环境复杂,巷道拐弯、起伏较多等不利因素,为井下无线物联网基站安装和光缆敷设增加了不少难度。

凌晨5点,我带领大伙儿扛着设备工具准备下井。因井下作业环境较差,导致光纤溶解较为困难,有时一芯光纤就要费时半小时以上,那几天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注意安全和加快进度”。一人接着一人,一步紧跟一步,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奋斗,我们顺利完成了2万米无线物联网信号的敷设工作。

通过升级改造通讯网络,单兵装备应用与矿井安全生产更好地融合了。2021年11月19日,井下在安装支架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如果按照过去的做法,等着技术人员来处理,光等待就花费一两个小时。现在,矿工用智能矿灯、智能手机拍下照片和视频,技术人员远程指导,大大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下一步,我们将改进无线应用状态,让单兵装备随时掌握职工的健康状况。比如,在遇到危险时,职工情绪紧张,血压等出现异常,单兵装备迅速感应能自动触发应急开关。(任旭良整理)

贵州省能源局电力处处长高腾友:

为推动煤电高质量发展出力

今年,我从贵州省能源局煤炭处调整到电力处。说起去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我在煤炭处主持起草《贵州省煤炭挖潜增产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它凝聚着贵州能源人的心血,必将在贵州煤炭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经修改,去年7月16日,由贵州省能源局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方案》正式下发,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炭增产增供的有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贵州省煤炭资源优势,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增产增供,切实保障煤电稳定运行。

众所周知,贵州被称为“江南煤海”,煤炭保有资源储量766亿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近年来,市场变化多端,煤矿企业在自身发展中面临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因素。如何切实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们始终坚定地认为,煤炭产业政策必须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这对于确保全省煤炭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稳定现有生产、建设系统互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停建停产煤矿有序复工复产;推行掘进进尺考核管理;加快矿界重叠调整;发挥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作用等等,《方案》共提出了七项17条重点任务,每一项都高度契合贵州煤矿发展的实际需要。

《方案》的出台表明,贵州省将坚定维护煤炭产业政策稳定性,一如既往地走高质量发展路子。这也给煤炭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

按照《方案》要求,贵州将加快优质产能的释放。“十四五”期间,全省技改建成投产煤矿将达200处、新增释放产能1亿吨。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至2025年煤炭产量将分别达到1.45亿吨、1.6亿吨、1.8亿吨和2亿吨。

可以说,一幅贵州煤矿未来发展的画卷已经展开,如何落到实处是接下来的严峻考验。

现在我到了新的岗位,在专注推动清洁高效电力发展的同时,我仍然会时刻关注煤炭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张安妮整理)

淮河能源集团西部公司泊江海子矿生产技术部部长程雁斌:

跑出矿井发展加速度

2021年是我来到淮河能源集团西部公司泊江海子矿工作的第10个年头。

这一年最让我开心的是,我们矿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矿井验收,矿井核增产能至600万吨/年。

泊江海子矿在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未验收、产能未核增之前,产量无法定位,井下生产不能保证稳定连续,而且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较多,我们部门需要准备的各种备查资料也多,专业技术人员常常要把时间用在整理归纳文件资料上,难以集中精力钻研技术。

而今,制约矿井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终于解决了。产量翻番、实现盈利,职工扬眉吐气;定位明确,进尺确定,中长期发展前景明朗,大家都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工作起来也是干劲十足。

现在,作为生产技术部门,我们也有时间和精力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营出力。比如,在113105工作面煤层变薄时,将大煤机更换为小煤机,降低采高,减少破底矸厚度,提高煤质;在支护设计、支护材料、巷道层位等方面不断优化设计,让井下环境更安全;提高上风巷支护机械化率、设备功率和乳化泵供液能力,不断优化采煤智能化。同时,我们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区队老带新、师带徒、厂家培训等手段,培养高技能、高水平职工。

去年,矿上的“两堂一舍”(食堂、澡堂、宿舍)达标创建工作也让大家增强了幸福感和归属感。现在,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想把泊江海子矿建设得更好。

前不久,西部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水平提升暨快速掘进推进现场会在我们矿召开,对持续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改善职工作业环境、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今后,我将努力发挥自己专业所长,让技术创新服务于安全生产,与大家一起跑出矿井发展的加速度。(王亮整理)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赵固二矿机电科科长滕光华:

干技术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作为一名“80后”,我是幸运的,赶上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好时代。

2011年,我从河南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来到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赵固二矿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从事综采维修电工、智能化设备维修等工作。

工作11年,我见证了煤矿从机械化、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蜕变,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兴煤的力量。

去年,我来到机电科,负责我们矿的智能化工作面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先后协助建成了2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在工作面掘进、回采期间完成了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远距离恒压供液系统的应用、乳化液泵站工况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等10余项技术革新。

2021年12月,我参与建设的智能化工作面全部通过了河南省煤矿智能化建设项目验收。

去年,最难的是矿井12042智能化系统运行调试那段日子。当时,受地质条件限制,12042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在割机头、机尾三角煤时智能化系统运行不稳定,经常出现液压支架动作执行中断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

接到任务的那一天我一夜未眠,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担心不能按期完成。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我带领团队深入现场了解实情,团队成员跟着我一入井就是十几个小时,从工作面到集控中心,从程序导入到参数设置、修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致研讨。

经过反复认证研究,我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我们通过优化采煤机记忆割煤、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功能,并与“惯性导航”“360度视频监控”、设备“一键启停”等有机整合,再经过井下18个小时的反复运行调试,彻底解决了问题。

2022年,我们矿将全面提升矿井大型固定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我将带领我的团队持续推进机器人应用、视频智能分析、5G矿山建设等工作,为矿井智能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郭义伟 王丹凤整理)


Baidu
map